2025年蛇年春晚上,宇樹科技整齊劃一、動作流暢的人形機器人舞蹈表演,就像是一個窗口,展示著人形機器人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而汽車企業,正在成為人形機器人賽道中的一股跨界新勢力。
春節前,機器人產品公司維他動力宣布完成種子輪億元融資。其中,公司創始人兼CEO余軼南曾是地平線的創始團隊成員,另外兩位聯合創始人宋巍和趙哲倫曾分別任地平線軟件平臺總架構師和理想汽車智能駕駛產品總監。
值得注意的是,在余軼南、趙哲倫等人創業之前,人形機器人賽道已經吸引了眾多車企和行業人士的關注。近兩年,不少車企通過投資或自研方式進入人形機器人領域,發布人形機器人相關技術、產品或規劃。
此前舉行的2024年中國機器人網年會上,廣汽集團發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GoMate是一款全尺寸輪足人形機器人,采用了可變輪足移動結構,按照廣汽集團的規劃,這款人形機器人計劃2025年實現自研零部件批量生產。
比亞迪早在2022年就成立了具身智能研究團隊,2024年,在比亞迪長沙工廠中,優必選全棧式無人物流解決方案首次將人形機器人與無人車協同作業應用。去年底,小鵬汽車發布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Iron艾倫”,預計今年初步開始試商用。奇瑞汽車則聯手一家AI公司共同研發了人形機器人Mornine,其一大亮點是能夠準確地理解人類語言交互意圖,并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行動策略和語言輸出。
特斯拉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也在不斷進化,從接住網球展現手腕精妙操控,到斜坡穩健行走凸顯自主行動能力,性能不斷迭代。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表示,到2025年底,Optimus將實現對外銷售,生產成本預計不到汽車的一半,最終價格將低于2.5萬美元或3萬美元,相對親民。
此外,東風汽車、上汽集團、小米、賽力斯等數十家車企均相繼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合作、戰略投資等方式宣布入局人形機器人賽道。
不少機構分析,人形機器人與汽車行業在技術上有一定同源性,汽車上的視覺、激光雷達等部分零部件及相關軟件系統,人形機器人都能夠實現復用。中信證券研報也指出,2025年或將成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之年。
綜合整理自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