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等主要目標,其中哪些與汽車行業相關呢?

智能制造,駛向科技新征途
近年來,汽車智能化跨步前行,成為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創新、助力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如今,我國已建成涵蓋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網聯云控等在內的完整產業體系。
這種全鏈條的技術突破,直接推動了汽車智能化的普及速度。數據顯示,具備組合輔助駕駛功能的乘用車新車占比從2020年的16.2%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62.1%。大算力芯片、智能線控底盤批量上車,人機交互、協同感知等技術全球領先,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及韌性也逐步增強。

出海揚帆,擁抱國際大市場
2023年,中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累計出口495萬輛,同比增長14.8%;汽車出口均價已突破2萬美元大關,較五年前提升超過50%。
未來五年,中國汽車企業的出海將從“單一車型出口”轉向“全產業鏈布局”:一方面,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針對當地用戶需求開發定制化產品;另一方面,推動上下游企業協同出海,帶動汽車零部件、充電樁、電池回收等配套產業“走出去”,在全球市場構建完整的汽車生態體系。同時,制度型開放將助力中國汽車企業更好地融入全球貿易體系,通過參與國際汽車標準制定,提升在全球汽車產業中的話語權。

綠色領航,奔赴低碳新未來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在全球持續領跑,連續十年位居第一。十四五期間,新能源汽車產量從2020年的140萬輛左右躍升到2024年的1300多萬輛,銷售占比從2020年的5.4%提升到40.9%。
目前,在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下,輕量化、低風阻等低碳創新技術商業化進程加快,半固態電池技術進入裝車量產階段,固態電池研發加速,技術競爭力進一步凸顯。未來,汽車碳管理政策將更完善,綠色制造體系需以近零排放為目標,推廣低碳技術,形成綠色產業集群。技術創新上,動力電池將突破關鍵維度,燃油車優化效率并探索替代燃料,結合輕量化等技術驅動低碳產品迭代。汽車循環利用體系需完善回收網絡,提升再生材料應用比例,建追溯系統,打通可持續發展“最后一公里”。

圖片來源網絡,聯系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