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車企苦芯片久矣!如今,理想汽車成立新公司,邁出芯片獨立第一步!
據啟信寶信息顯示,四川理想智動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理想智動”)于近日成立,該公司為理想汽車關聯企業Leading Ideal HK Limited全資控股,經營范圍包括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及服務、道路機動車輛生產、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新能源汽車電附件銷售、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等。
1、為何要造芯?
為何要自研芯片?首先想到的就是為了應對缺芯大環境。實際上,理想汽車曾多次因芯片短缺而影響生產交付。2021年10月,其在官方APP上就表示過,受制于馬來西亞疫情因素限制,毫米波雷達的芯片供應出現嚴重短缺,部分車型被迫“缺配”交付,終端銷量也因此受到不小影響。
數據顯示:理想汽車受制于零部件短缺影響,2022年4月只交付4167輛理想ONE,同比下滑24.77%,環比下滑62.23%,銷量只有1月份的1/3,是自去年2月份以來銷量最低值。正因如此,理想汽車對于自研芯片有著更加深切的訴求。
其次,新勢力車企布局半導體產業,還能在一定時期內享受到國家宏觀政策所帶來的紅利。眾所周知,我國正在大力推動自主可控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并積極出臺相關政策,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其中,《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的出臺就是最好的證明。
再有,新勢力造車本就是一個喜歡“跟風”的圈子,車企自研芯片最早也是由其行業“大哥”特斯拉開始的。其中,最被業界津津樂道的就是特斯拉自研的自動駕駛專屬芯片,在算力上甚至超過了英偉達的通用芯片。
有經驗可循后,國內造車新勢力同行無不視其為一條行得通的路,并相繼“效仿”,小鵬、蔚來就在該領域有所動作。其中,蔚來在2020年成立了Smart Hardware硬件團隊,宣布開始自研自動駕駛芯片,項目由創始人李斌親自推動;小鵬則在2021年4月傳出會于中美兩地同時開啟自動駕駛芯片項目,有望在2022年實現流片。在同行帶動下,理想汽車自研芯片的需求愈發強烈了。
2、要造什么芯?
相比理想汽車斥資1億元成立新公司加入自研芯片隊伍,業內可能更為關注是理想汽車接下來要造什么芯?有人說是自動駕駛芯片,也有人說是SiC(碳化硅)芯片。
或許,理想汽車會像特斯拉一樣,建立自動駕駛閉環。特斯拉僅用三年時間就成功推出了自研的自動駕駛芯片,完成了由供應商模式向自主開發模式的轉變,也因此奠定了特斯拉L2級自動駕駛功能的行業標桿地位,而這一切都被理想汽車看到。
反觀理想汽車,其2020款理想ONE、2021款理想ONE、理想L9三款車型分別搭載了來自Mobileye、地平線、英偉達三個不同供應商的自動駕駛芯片。如何才能擁有一顆“更自主”的自動駕駛芯片,或許正是理想汽車的真正理想。
加之早前就已經布局了相當長時間的自動駕駛算法自研,理想汽車自研自動駕駛芯片盡在情理之中。而且作為智能網聯汽車時代下的代表企業,理想汽車深知一輛智能電動車光有軟件優勢還不夠,如果能掌握AI芯片設計權,就意味著將車的靈魂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與此同時,北京車和家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車和家)不久前還與湖南三安半導體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三安半導體)成立了專門研發SiC芯片的合營公司,其中,車和家控股70%、三安半導體控股30%。可見,理想汽車布局車用SiC芯片、模塊市場的舉動也十分明顯,未來會進一步強化SiC芯片的落地部署。
另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預估,到2025年,在全球SiC功率市場中,新能源汽車將占62%的市場規模。在此趨勢下,布局SiC芯片儼然成為車企業務版圖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對于理想汽車來說更是如此,選擇與龍頭企業三安半導體合作也稱得上是一步穩棋。

3、高度依賴供應商
從理想汽車目前的產品現狀來看,旗下車型的芯片主要由供應商合作伙伴提供,比如2020款理想ONE自動駕駛芯片來自Mobileye;2021款理想ONE自動駕駛芯片來自于地平線;而最新推出的理想L9,其自動駕駛芯片來自于英偉達。
可以看出,目前理想汽車對于芯片的外包依賴度較高。此前,理想汽車曾多次因芯片短缺而影響生產交付。2021年10月,理想汽車在其官方APP上表示,受制于馬來西亞疫情因素的限制,毫米波雷達的芯片供應出現嚴重短缺,部分車型被迫“缺配”交付,產品終端銷量也因此受到不小的影響。
今年4月,受到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2021款理想ONE上調售價11800元。雖然很多車企受到漲價影響,在進入2022年后紛紛掀起漲價狂潮,但像理想ONE這樣一次漲價“1萬+”的車企,仍是少數。或許也正是因此,理想汽車對于自研芯片有著更加深切的訴求。
因此,理想汽車成立了一家專門進行芯片設計、研發等服務的公司,這或許將是理想汽車邁入芯片設計的重要一環。未來其新車發布或將搭載自研芯片,對于飽受芯片短缺困擾的車企而言,自研芯片顯示是一條能夠解決企業“缺芯”困境的重要通道。
4、背后的商業考量
整車廠造芯“第一個吃螃蟹”的是特斯拉。當年特斯拉在采用了Mobileye和Nvidia的自動駕駛系統IC后,為獲得更低的功耗和低延遲、高算力、強安全性,而選擇自研,費時3年FSD發布并率先搭載至Model 3系列,將芯片和整車廠打通,從此開啟了屬于特斯拉的迭代速度。
實際上,汽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如果芯片被別家掌控,安全風險也會上升,至少供應鏈不安全,譬如因政治因素影響,造成斷供的可能。芯片安全是否可以完全掌控,且得到完全授權,非常重要。畢竟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終端廠商就可以快速迭代、集成開發。
正是有了特斯拉這樣的成功典范,國內的蔚來、小鵬、理想、零跑、吉利也紛紛開啟造芯計劃。2021年10月,在“智能吉利2025”大會上,吉利汽車公布了由吉利芯擎科技自研的車規級7nm工藝的智能座艙芯片SE1000,且完成了車規級認證,將于今年正式量產。這將成為中國第一顆7nm制程的車規級SOC芯片。
按照規劃,在7nmSOC芯片之后,吉利還會在2024到2025年陸續推出5nm的車載一體化超算平臺芯片,以及高算力自動駕駛芯片,算力達到256TOPS,滿足L3智能駕駛的需求。同時,通過多芯組合,算力可拓展,可滿足更高級別自動駕駛的算力需求。
5、整合供應鏈是大趨勢
眾多車企布局芯片自研,可能是從兩方面進行考慮:一方面,國家正在推動發展自主可控的半導體產業,積極出臺相關政策,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特別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等政策相繼出臺,車企布局半導體產業,短期內還能夠享受到宏觀政策所帶來的的紅利;
另一方面,現在很多車企強調全棧自研,但自研的算法匹配現行市場的通用芯片,算法的優勢發揮不出來,還是需要定制化自己的芯片來匹配自研算法。
專業人士表示,以自動駕駛為例,當下很多車企開啟了自動駕駛的硬件競賽,算力越來越高、激光雷達數量越來越多,但這并不代表車企就一定能夠提供一套好的自動駕駛系統。在通用性硬件和開發平臺的基礎上,軟件和硬件的協同、軟件對于硬件的調用效率很難達到最高。
就像手機領域,蘋果自研IOS系統和芯片,其系統流暢性、設備功耗等核心指標依舊優于安卓和高通的通用平臺。在智能座艙領域,同時自研芯片和軟件能夠做到比通用平臺更好適配。
因此,在芯片受拿捏、利潤被壓縮以及研發上市周期要求更短背景下,車企整合供應鏈將是一個大的趨勢。目前,部分車企已選擇與芯片公司建立戰略合作來推動造芯計劃,比如上汽集團已投資包括地平線、黑芝麻等在內的多家國內芯片公司;廣汽集團于今年投資了蘇州旗芯微半導體。
有一個細節很有意思,就是理想汽車把自研芯片選址于成都。在東數西算的政策紅利下,理想汽車選擇西部城市成都,預計人才、稅收、成本以及供應鏈是其最優先考量因素。
最后
對于理想汽車的發展,經常以產品工程師自居的李想有著清晰的認知,“像供應鏈制造,很成熟的工藝化的體系組織模式,我們也會覆蓋。做App,做互聯網,做銷售服務這樣像互聯網的方式我們也會去完整地涉及。再往后多款車,以及大型軟件,更開放的L4級別的自動駕駛的研發,這種系統型的復雜組織的能力我們也得獲取。”
“如果從過去的線路看,我們做得可能還不錯,但如果從未來的目標看,發現我們什么事兒都做得不太好。”沈亞楠坦言,如果要實現5年后的目標,就要有相應的資源去投入。
可見,對于芯片制造,理想汽車也是有著清晰規劃的。雖然造芯之路非常艱難,但別忘了理想汽車這一路走來可是帶給了我們不少驚喜,這些“驚喜”也讓我們對于理想汽車造芯有了更多的期待
來源:賢集網